更新时间:2025-10-09 04:03:01
说实话,由于过久的滞留在中,英,日的语言环境中,光是适应俄语说话的感觉就用了好久。上一次有这样的感觉还是《因果报应》,当然泰米尔语似乎更加的变扭一些。
我是在夸克随便找了一个链接便下载了,显然,这次的翻译更加糟糕,大概是用英语机翻了俄语,然后中文又机翻了英语。导致很多地方的词汇表达陌生的难以理解,比如多次出现了insult(侮辱)这个词,我想大概率翻译成揶揄更加合适一些。
1959年是玉米大帝的时代,在严肃批判约瑟夫后,中苏关系也进入了所谓的寒冰期,伴随着三年自然灾害(是天灾还是人祸呢?)的起始,瓷器马上就要迎来自己的大清洗。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影片中一直被一种不可言说的压抑感所笼罩,间谍,克格勃,无神论,三级机密…人们时刻欲言又止,善良被隐藏于严肃的,一丝不苟的正式言语中。导致必须代入历史背景去理解,否则就犹如无病呻吟。
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三线叙事
二战:这部分处理的非常好,每次切入都有看爱死机的即视感。邪恶的诅咒,战争创伤后遗症,主角的梦魇,历史战争的走向,人性的选择等。
大学生爬山:集中体现了青年的朝气蓬勃,友情与爱情的氛围时常让我感动涕零。有趣的是,哪怕是在1959年的苏联,也有白左。现在再去回想,是什么让我真正的感动呢?并不是结局,也不是开头,而是友情共融的那一刻,是很天真的,脆弱的,转瞬即逝的真挚。
调查团:这部分的基调更多定格在了官场政治以及主角与已故好友妻子的爱情线,也别有一番风味。伴随着查案,一切人为的邪恶都被揭示出来。偷猎者和监狱线着实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起始,爆发与收尾都很漂亮。讽刺的是,这些所谓的真正威胁却不是导致登山死亡的因素。
中间还有太多环节值得一说,但此刻酒精已经上脑,于是就这样结尾吧。
我想,任何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阴谋论者认为是当局为了守护某些秘密而将他们击杀,神秘主义者认为是山神夺去了他们的生命,种族主义者认为是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为了所谓的迷信将他们献祭,科学家认为是板状雪崩,次声波。每一种假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圆其说,也都有足够支撑的依据与维护的意义,同时,他们也争锋相对。真相绝对重要,我们也时刻需要保持警惕,但如果要让我选一个讲给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挚爱,我无疑会选择和少校一样。他们的死亡,是源于人类勇于征服自然的野心,源于青年壮硕的活力,以及伴随其必不可少的,爱。不是爱导致了死亡了,而是死亡见证了爱的伟大。我们的爱,被他们所构建,这就是继续走下去的唯一意义。
一些需要了解的知识
希特勒死于1945年4月30日
5月8日德国投降,亡夫为了保护男主死于5月2日
军衔:
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上校,中校,少校
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当年调查结果是受到了“强大的未知力量”,2018年俄罗斯重启调查,最后于2020年官方定调众人死亡的原因是板状雪崩。本片几乎涉及了全部的主流猜想的可能性,并且最后以板状雪崩收尾。
影片中涉及到了一个小桥段特别有趣,那就是有一幕一个学生带着另一个学生,希望加入探险队,那个人的名字是“叶利钦”。
感谢“老鹌鹑À”的推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经典落幕——《招魂》完美的收官
下一篇:第一集,初见端倪!